一、緣起

沿革

      神靈無形奧深,至聖孔子恭尊難窮理。玄學磁炁存在,凡間世人感應能濟世,歷史豪傑之士,衷心維護天理倫常,而獲史書揚名、殿廟為神傳芳,世人至今仍按節祭祀。

      唐朝天寶年間,胡人安祿山做亂,忠烈之士挺身於護國佑民。知縣張巡,太守許遠,率雍丘軍民護城,不讓天理虧缺。 胡軍派大將蓋陀來勸降,反受張、許忠義感動,互結為異姓兄弟,改漢名莫英(取莫大英勇之心意)。決然投唐,以義相隨,終至舍身成仁。亂平,皇帝賜旨恩封「保儀」,是為臣中之聖。民間以官愛民成為神,「乃聖乃神」可饗萬年香火。 是役,張巡、許遠、莫英(莫王)、李泌(唐相,助帝返京。李王)、南齎雲、雷萬春,汗青流芳。 另擅長風水的初唐中郎將吳孝寬(吳王),因愛民如子,也列入仙班。忠烈成神,代天巡狩,隨著移民先至福建,繼到蓬萊仙島臺灣。

      清乾隆六十年,台西五條港民發現海上有金光,潮退後見竹筏上香煙裊裊,有神牌位與香爐,牌位寫著「張李莫千歲」。 遂迎請建廟「安西府」奉祀。又台西牛厝人氏在海邊作業,拾得好木,每當下刀之際,便頭昏目眩,如此數次而驚奇,得知和安西府千歲有關而供奉建「安南宮」。 雲林崙背順安宮起源於安西府「李府千歲」治癒鄉人而分靈奉祀。

民國七十九年(庚午)
大甲信女蘇槥師姐往南尋夢境,终在崙背顺安宮結缘「莫府千歲」。九十年迎回正駕莫王金身,在家供奉。

九十三年初
崙背顺安宮李應取、林幸助、林幸獅、廖水生尋乩緣,莫王聖示后里起宮,崙背順安宮母宮賜匾「后里慈安宮」,陳汶龍為主持、蘇生來濟世。莫王降駕訓督調教,母廟林幸獅先生指導,以手轎扶鸞辦事。

五月廿七日
專置天台,迎請安西府「吳府千歲」、「李府千歲」金身,達成「莫吳李」三千歲於同宫,請回順安宫「張府千歲」行入火安座。並接领玉旨令、藥旨、辦事旨、救世旨、乩身旨、來后里復興街濟世。

民國九十四年
主持陳汶龍奉莫王聖示,要長居后里,再擇宮址墩南仁愛街。五月廿七日遷移,安西府老祖吳王、順安宮莫王等相助開地基、入火安座,六月,莫王再聖示成立「莫王會」,十月廿六日涓定陳誌祥為首任會長等十八位會員,齊心合力為慈安宮三府千歲服務。

九十五年二月
依聖示迎請麥寮拱範宮「開山六媽」回宮助救世。迎請牛厝安南宫「莫府千歲(安南王)」、「觀音佛祖」、回宮長駐。

民國九十八年
宮慶時,莫王聖示「找尋福地建龍宅」,成立慈安宮籌建委員。由莫王擲杯涓定組織名,籌建主委廖誼溪、常監劉炳金眾委員等十九名。

九十九年六月十四日
安南宮主委吳塗城先生率眾委員、武館、崙背順安宮張有財率眾委員先生等鼎力相助,完成墩南舊圳路一之十二號宮址福地遷移。

一〇四年五月初四
(莫、吳、李、張、邢、蘇、池)七王會合。

一〇五年五月初八
在安西府為鎮殿神明開光、延請北港武德宮天官武財神長駐。

民國一〇六年(丁酉)
奉莫王聖示,十一月初五至初七,舉行入火安座、安龍奠土慶成,令廟基永固,龍脈光顯,神威顯赫,以濟世黎民,萬年香火延傳。達成安南香火慈安(莫府千歲)二聖正駕同鎮座墩南佑護黎群,翌年起,圓滿完成三年晉香圓香。

民國一 一〇年(辛丑)
莫王聖示,十月初三至初十,舉行慶成謝土,神人同修道化濟善,功果積德。

后里慈安宮「莫吳李」三府千歲,神威顯赫、慈悲渡世。本宫委員依千歲聖示濟世辦事,為民解惑。以祈轄境風調雨顺、國泰民安,地方安寧,各地信眾同沐神恩,闔家平安,百業興龍。

后里慈安宮 莫吳李三府千歲 沿革誌

      捐獻自然而至,得以邊建邊募而即時應付。「神心如鏡,敬者必有福報」。本宮位於后里舊圳路,交通便捷,環境清幽,無市區俗塵喧擾,座北朝南,採閩南式廟字建築規格,雕樑畫棟,巧奪天工,靈氣昂然,廟貌巍峨,雄偉富麗,飛簷燕脊,擁有龍飛鳳舞之勢。三川青斗石、交趾陶剪黏等外觀,其中石雕木刻立體鏤空,人物花烏栩栩如生,維妙維肖,且各有忠孝節義、勸人為善等吉祥故事。 尤其彩繪壁畫、樑柱門神,神韻自若,不失威嚴,並以表彰莫府千歲浩然正氣、忠肝義膽之忠義故事,來體現王爺代天巡狩之【慈悲喜捨渡眾生,安邦定國孝傳家】精神。 各殿楹聯均本於神威,揚其聖德,乃文學佳作。廟宇屋簷下之樑柱末端,皆寫一「莫」字,彰顯本宮主神「莫府千歲」之英勇忠良,實為本宮有別於其他寺廟之一大特色。 總而述之,本宮之成,實賴王爺神靈主宰,參與者亦瀝心血;今日建廟始成,謹誠永誌。

二、建廟史

      本宮奉祀主神莫、吳、李三府千歲,神威顯赫,法德普施,救苦濟世,任求有應,信徒逐日增加,民國九十八年(西元二〇〇九年)天運歲次己丑年農暦六月十二日,適逢本宮莫府千歲聖誕之佳辰奉莫府千歲降駕聖示:龍頭龍脈,精選福地(廟地)建龍宅(建廟宇)。
眾感神恩,適時草立籌建委員會,由莫府千歲擲杯涓定廖誼溪先生擔任主任委員乙職,帶領全體委員及義工團隊同心尋覓福地,在莫府千歲指引安排,與諸位善信大德通力合作之下,同年農暦十月即購得現址(舊圳路)之農田及農舍福地,共約四百坪。
民國九十九年(西元二〇一〇年)天運歲次庚寅年農歷六月十四日,由舊址仁愛街遷移至現址舊圳路一之十一號。
民國一〇一年(西元二〇一二年)天運歲次壬辰年農歷五月廿七日,由莫府千歲大輦轎踏廟地,舉行【定龍位】儀式。隨後積極辦理寺廟宗教興辦事業、土地變更寺廟用地等階段手續作業。